徐家汇藏书楼(徐家汇藏书楼如何预约)

2023-01-02 13:30:14 首页 > 旅游景点

律所旁边的中外报刊展!

徐家汇藏书楼。

徐家汇天主堂 上海

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
徐家汇天主堂是上海重要的地标建筑,也是上海的主座堂,是上海近代以来迅速崛起的见证。天主堂为哥特式建筑,距今约有百余年前历史,英人设计。外墙用红砖,正面有两座57米高的尖塔,特征明显。进入室内,石柱和拱顶形成密集的垂直线条,构成强烈的向上的动势,营造出神圣而开阔的空间。

教堂和周边徐光启墓、土山湾博物馆、徐家汇藏书楼、气象台旧址等文物古迹相距不远,共同见证上海对外开放和交流,继而改变中国的历程,是了解上海乃至近代历史不可错过的一站。

#在家云旅游##风光摄影圈##上海##建筑#

杨浦图书馆总馆沿袭原南京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中的市立图书馆

1、我的本专业是图书馆学,今天就凭记忆不借助百度娘说说图书馆那些事,如果碰巧遇到懂行的,那就献丑了,欢迎捉板头和批评指正。

​2、图书馆有一种分类方法那就是:公共图书馆、高校图书馆和中科院系统图书馆。

​3、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有美国国会图书馆、列宁图书馆(苏联的国家图书馆)和,中国国家图书馆(原北京图书馆)。我们的国家图书馆一般一般,世界第三,一点毛病都没有。

​4、回到上海的公共图书馆事业,你能想象,在位于淮海中路的上海图书馆,实际上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。两块牌子是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。这个地块的原址是上海牛奶公司的一个生产厂,我们称其为牛奶棚。

​5、我们读书那一会儿,上海图书馆在市区至少有三处据点,音像资料馆在现在的淮海中路和复兴中路口,我们在里面聆听过法国保尔莫利亚乐队的黑胶唱片;以及上海现存最早的现代图书馆——徐家汇藏书楼;上图的主体在原上海跑马总会旧址,我们曾深入内部参观过,有个书库是设立在原跑马厅遛马的地方,比较潮湿,高峰时,半天能抽2铅桶的水……

​6、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上海杨浦区图书馆总馆,位于如今的五角场板块。现在的主体建筑,就是南京国民政府所制定的大上海计划中已建立的市立图书馆。存续相依、适得其所、善莫大焉!

给自己买了一个金牌,上周预订的,今天去拿,顺路拍个照,徐家汇大教堂今天开放,10多年前去教堂参加婚礼,一晃已经有十多年了,他们家人是地地道道的天主教,他爷爷就是教会人员,由于某个事件,解放以后被关押到逝世。但是他们一家都是教徒。他奶奶活到103岁。虽然爷爷一直关在里面,但是家里的人可以上大学的都考上了大学,后代小辈也是不错的。好像要感谢主吧!

徐汇区有好多地方可以慢慢走走看看。

光启公园,藏书楼,徐家汇公园。图书馆大教堂,等等。

1935年,19岁的张春桥以笔名“狄克”在《大晚报》副刊《火炬》上发表《我们要执行自我批评》的文章,对小说《八月的乡村》所谓真实性进行攻击。

《八月的乡村》是东北作家萧军创作的长篇小说,鲁迅先生对此书予以高度评价,并为其作序。面对“狄克”挑战,鲁迅写了《三月的租界》一文,反击狄克……

随着时间推移,这场文坛笔战已经被人们遗忘。然而到了70年代,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一位从事书目笔名研究的工作人员,无意中发现上海千秋出版社编辑部于30年代出版的《鲁迅先生轶事》一书里,记载了《三月的租界》批判所指正是张春桥,原来张春桥就是狄克本名,由此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影响。#老照片#

(图片来源于网络,敬请评论关注)

我对朱大可不是特别了解,但是手上有此一札,分享出来大家一起欣赏,字写的很不错。

朱大可(1898-1978)致庄一拂信札

水墨纸本 信札

款识:箨山和尚法鉴,久未修函奉候,但于茹菘、藕汀信中,功圭口头获知法体康强,大著宏富,至慰。此次介绍洪、吴二君及洪君所服膺之徐、庄二老,皆愚之所愿结交者,但尚不知其籍贯、年龄、职务、作品。上人有知,还希告我。(此四人中,惟徐老曾闻杭友谭及,云其廉价卖文,收入甚丰。)愚平生作诗不下二三千首,即留稿者亦有三五百首,然值此厚今薄古之世,区区辞章,难以问世。拟再精选三五十首,嘱能写者抄录数本,嗜痂之士可以借抄,但不知此愿能达到否?《中风集》系病中所作,不尽工也。近来沪上老友寥落,存者祗澹盦(八十五,曾病癃,闲不大出门),逸梅(八十四,甚健),畸盦(八十二,鸣社诗友只此一人),瑗仲(七十九,今年无病)数人。今年金镜渊又故世矣(九十)。少年问诗者虽多,可观者甚少,意则诗道其将亡乎?

匆复并祝随喜。莲和南。洪信缴还。公豪又复职矣。

在此需要说明下,一开始这个莲和南,小弟读了半天没有读懂,后来才搞明白,莲当然就是指朱大可了,和南是梵语,意思是顿首。文化人写信就是不一样,整这么玄乎。

信封:嘉兴立新南路43号,庄一拂老先生收,上海朱缄。

把信中提到的几个人物稍作说明。

沈侗廔,原名沈茹菘,早年师从吴景贤、徐培均、徐鸿化学诗,又随朱斐君学医、岳昭英学篆刻,成年从王店施定夫学画。后就读于无锡国专,成为王蘧常的入室弟子。

吴藕汀(1913-2005),浙江省嘉兴人,号药窗、小钝、信天翁等,画家,诗人,家道殷实,自幼过着左琴右书的生活,并师从当地画家郭季人。幼年便受金蓉镜等前辈影响,酷嗜昆曲及书画,五十年代初谋职于南浔嘉业堂藏书楼,并在杭州结识了画界泰斗黄宾虹先生,成为好友。

郑逸梅(1895—1992),名愿宗,字际云,笔名逸梅,别署冷香、疏景、一湄、陶拙安等,祖籍安徽歙县,江苏吴县(今苏州)人,少年时代就学于苏州草桥中学,与顾颉刚、吴湖帆、叶圣陶等有同窗之谊。江南高等学堂毕业后,入上海影戏公司,编撰字稿及说明书。参加南社。历任《华光半月刊》、《金刚钻报》、中孚书局及上海国华中学副校长等。1940年后,历任上海音乐专修馆教授、徐汇中学教师、志心学院教授、国华中学校长、诚明文学院教授、新中国法商学院教授。

严畸盦(1897-)与朱大可同为鸣诗社诗友,交谊甚笃;畸盦雅有米芾之癖,园蓄奇石四,曰“皱、瘦、透”,其一独无名,莲垞乃补曰“寿”,可见交情之深。

王蘧常(1900—1989),字瑗仲,号明两,别号涤如、甪里翁、玉树堂主、欣欣老人,浙江嘉兴人,中国哲学史家、历史学家、著名书法家。其父王钧畇为清光绪十五年举人,工书法,博学。蘧常幼年受父影响,七岁时能作诗。早年曾从师沈曾植治学。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。1927年去上海先后执教于光华、大夏、复旦、交通等大学。晚年致力于书法,精心研究汉简,欲化汉简、汉帛、汉陶于一冶,拓展了章草之领域。其书法作品在日本享誉极高,人称“古有王羲之,今有王蘧常”。曾任上海交通大学、光华大学(今华东师范大学)、复旦大学教授,文史哲艺俱通,著作宏富。

朱大可(1898-1978),名奇,别署莲垞。祖籍南京。少时负笈南京农学堂,毕业后一度曾任上海《新申报》主编。1949年后,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。

庄一拂(1907-2001),昆曲作曲家。原名庄临、号南溪,晚号箨山。浙江嘉兴人。

说明:这是朱大可在1978年五月写给庄一佛的一封信,时值朱大可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(1958年)已有整整二十年了,信中提及已经很久没有与庄一佛联系,但是从别人信中或口中得知庄先生身体康健,甚是欣慰,信中欲介绍洪,吴等四位其想结交的朋友给庄一佛,同时,信中所提及之人(沈侗廔、吴藕汀、郑逸梅、严畸盦、王蘧常等),均为其当时交往的好友,亦是当时沪上或者江浙的名人雅士,时光流逝,朱大可在信中感叹在上海的老友都均已年迈老去。朱大可一生好诗文,但是“少年问诗者虽多,可观者甚少,意则诗道其将亡乎?”流露出对后来者的担忧之情,发出后继无人的感慨。

最近发表
标签列表
最新留言